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 香港藝術三月重點節目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 聯合主辦「流動的盛宴──中國飲食文化」特別展覽

地圖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星期一、三、四、日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五、六及公眾假期
上午10時至下午8時 | 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及年初二休館
無障礙網頁金獎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版權所有

重要通知
主頁 關於我們 新聞稿

香港藝術三月重點節目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
聯合主辦「流動的盛宴──中國飲食文化」特別展覽

24.02.2025

探索中國五千年燦爛飲食文化,體驗跨越時空與文化的盛宴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博物館)將於今年 3 月 19 日至 6 月 18日隆重推出特別展覽「流動的盛宴──中國飲食文化」「流動的盛宴」展覽)。作為「香港藝術三月 2025」的重點節目之一,是次展覽精選逾 110 件珍貴文物,包括來自故宮博物院的 8 件中國國家一級文物,深入探索食物器具、飲食習慣和傳統風俗的演變,呈現中國千姿百態的飲食文化和生活面貌。「流動的盛宴」展覽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除了匯聚兩館的珍貴館藏,還雲集大英博物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以及本地數家博物館的精彩文物。展覽沿着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 10000 年–公元前 2000 年)至清代(1644–1911 年)的歷史脈絡,運用多媒體和新科技,生動展現中國飲食文化的精粹。

嶄新角度「流動」串聯中國飲食文化:跨越生死、文化、山水、時間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由餐桌上的色香味俱全,再到以飲食為基礎而形成的禮儀習俗、思想和哲學,內容極為豐富。「流動的盛宴」展覽以嶄新的角度──「流動」為主軸,呈現並串聯中國五千年飲食文化中的重要特點,分「跨越生死」、「跨越文化」、「跨越山水」三個單元,分別探討飲食器具在精神、文化與空間中的移動。展覽最後單元「跨越時間」則運用多媒體手法,讓觀眾在虛擬餐桌上探索當代食器與傳統飲食文化之間傳承創新的關係。

第一單元「跨越生死──禮食同源」:展示了新石器時代至漢代(公元前 206–公元 220 年)與飲食相關的禮器及陪葬品,探討古人將生前的宴饗「移動」至來生的重要性。重點展品包括故宮博物院所藏、西周(約公元前 1100–公元前 771 年)時期的作父丁尊和魯侯爵等用作祭祀的青銅禮器,它們被視為溝通人神天地的重要媒介,體現了中華文明「禮食同源」的觀念。穀倉、水井、灶、豬舍及雞籠等陶製的微縮模型則在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中晚期盛行,不但反映當時飲食文化蓬勃發展的面貌,亦代表人們對來世生活富足的祈求。

第二單元「跨越文化──胡食風尚」:展示唐(618–907 年)、宋(960–1279 年)時期中國與中亞和西亞在飲食文化上的交流,探討中外飲食風俗的交匯融合,展示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飲食傳統並非始終如一。胡風食材、飲食器具及高足家具經絲綢之路進入中原,改變了中原的飲食文化,影響延續至今。例如胡人引入的桌椅改變了中原用餐席地而坐的習慣,令同桌共食成為主流。此外,由中亞引入的食材大多以「胡」字(「胡」即外來)命名,包括胡椒、胡桃和胡麻等食材,至今仍被廣泛使用。本單元重點展品之一為唐代鳳首壺,此執壺有「把手」和「流口」,展示了胡人以傾注方式倒酒的飲俗,如何改變中原舊有以勺或斗斟酌的盛酒習慣。另外一件重點展品為神獸葡萄紋三足盤,揭示了在唐代出現的大盤,與胡風食物的引入有着密切相關:它不僅用作盛載胡餅、水果、酥山(類似刨冰)等外來食品,還體現了當時的飲食方式從分食到合食的轉變。

第三單元「跨越山水──遊宴之樂」:明(1368–1644 年)、清時期大眾旅遊興盛,旅遊相關用具隨之受到重視。此單元透過明清時期描繪遊宴場景的文物及當時製作的遊具,展現飲食在山水之間的移動,亦會介紹原本盛裝飲食用具的匣盒在清代宮廷如何成為收納文物的包裝用具。歷史上著名遊宴成為眾多書法、繪畫及各種工藝品的創作靈感來源,例如清代重要宮廷畫家丁觀鵬(活躍於 1726–1770 年)的《夜宴桃李園圖》刻劃了唐代有「詩仙」美譽的李白(701–762 年)與堂弟們在桃花盛開的園林中聚會宴飲。明清時期江南遊船宴飲風氣尤盛,明代著名山水畫家張復(1546–1631 年後)所繪的《曲江仙舫圖》呈現人們置身於寧靜山水中在舟上品茶的景象,生動呈現了水上遊憩和宴飲的場景,是對當時遊宴之樂的生動寫照。

第四單元「跨越時間──傳承」:中國飲食文化不但繼承了千年的傳統智慧,還融合了現代理念和技術,此單元以嶄新活力的方式向觀眾呈現當中的傳承和發展。透過互動裝置巧妙結合古今場景和器物,邀請觀眾享受一場跨越時空的盛宴。展廳設有的虛擬餐桌可以進行模擬點餐,並以動畫技術展示不同菜色的烹調過程,從而讓觀眾回顧食器的前世今生和使用方法。

為配合「流動的盛宴」主題,博物館將提供一系列新穎且豐富的教育活動和資源,包括公眾講座、食品提盒製作工作坊,以及觀衆學習資源手冊等,詳情將適時公布。

「流動的盛宴」展覽將於 2025 年 3 月 19 日在博物館展廳 8 正式開放參觀,展期至 2025 年 6月 18 日。此特別展覽的成人門票為港幣 150 元,特惠門票*為港幣 75 元;購買全館通行門票者,可於同日參觀博物館展廳 9 的「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特別展覽,成人門票為港幣 220 元,特惠門票*為港幣 110 元。上述門票均包含於同日參觀博物館專題展覽(展廳 1 至 7),詳情參閱博物館網站。訪客可透過西九文化區的網上售票平台或票務合作夥伴購買。

* 特惠門票適用於 7 歲至 11 歲小童、全日制學生、60 歲或以上長者、殘疾人士(與一名同行照料者)與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

 

垂註
關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嶄新策展手法,展出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珍藏,並呈獻全球頂尖文化機構的瑰寶,同時建立世界級館藏。自 2022 年開幕以來,博物館致力帶領推動中國文化藝術的研究和欣賞,並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博物館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故宮博物院的合作項目,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捐 35 億港元,用於興建博物館及於 2023 至 2031 年期間支持其部分年度大型展覽及教育項目。

博物館透過學術研究、展覽、出版,以及教育和專業人員交流計劃,建立全球合作夥伴關係,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博物館亦是香港社區的文化資源,積極推動公眾參與,鼓勵對話與合作,並增強文化創造力和跨領域合作。

 

關於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成立於 1925 年,是在明清皇宮及其收藏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級大型綜合性博物館。故宮於 1961 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 年,故宮博物院被評為國家 5A 級旅遊景區,2008 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佔地 100 餘萬平方米,保存古建築約 9000 間,擁有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

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體系完備,現有藏品總量 186 萬餘件(套),藏品總分 25 大類別,堪稱藝術的寶庫。故宮博物院通過明清皇家宮殿建築,宮廷史跡原狀陳列,珍寶、鐘錶、書畫、陶瓷、雕塑等藝術藏品專館陳設,以及專題展覽等多種方式向公眾展現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

 

關於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濱臨維港,佔地 40 公頃,不僅是香港最新的文化旅遊地標,更是全球最具規模、最富雄心的文化樞紐之一。區內設有眾多地標式文化藝術設施,包括世界級博物館 M+ 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設計匠心獨運的戲曲中心和自由空間等表演藝術場地、佔地 11 公頃的藝術公園和海濱長廊,以及興建中的西九演藝中心。

西九文化區每年傾力呈獻逾千場展覽、表演、節目和活動,致力為新晉及享譽盛名的藝術家提供重要平台。西九文化區每年吸引過千萬名訪客,正發展成為香港的國際文化品牌,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
https://www.westk.hk

 

緊貼最新動向

  • 緊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最新活動和其他資訊
  • 即時收取最感興趣的內容
回到頂部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地圖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星期一、三、四、日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五、六及公眾假期
上午10時至下午8時 | 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及年初二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