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2023版權所有
紫禁城建於北京中軸線上的地理位置,昭示了它在政治與文化上的中心地位。清代宮廷深刻影響着現今大眾對紫禁城的印象:它奠定了其建築今日的格局、結合滿漢文化、整理保存典籍古物、支持創新工藝,並與世界各地交流。此展覽透過一百多件故宮典藏,介紹清代的紫禁城。
寶塔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 金、半寶石、珍珠 © 故宮博物院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 金、半寶石、珍珠 © 故宮博物院
這是清宮首座大型金佛塔,由乾隆帝下令鑄造,佇立重華宮佛堂內,供日常修佛用。乾隆帝將先父雍正帝的潛邸雍王府改建成全國最具規模之藏傳佛教中心,更接受國師章嘉活佛灌頂,潛心修佛,是歷代帝皇中鑽研藏傳佛教最深者。
莫臥兒帝國,十八世紀 玉、金、青金石、紅寶石 © 故宮博物院
自康熙時期(1662–1722年),清廷便與中亞的準噶爾長年交戰。乾隆二十二年(1755年),準噶爾戰敗,伊斯蘭地區的玉器開始進入宮廷,這些玉器不只來自中亞,有些來自南方的莫臥兒帝國和西方的鄂圖曼帝國。它們的異域風格深受乾隆喜愛,也為中式玉器帶來新的設計元素。
民國,二十世紀初 木、金屬 © 故宮博物院
溥儀兼愛中西文化,曾購買大量東方百代公司的唱片,並常用留聲機聆聽京劇和梆子戲,也有樂器演奏和西洋古典音樂。東方百代公司後於1952年遷至香港,被英商收購並併入電器音樂實業(香港)有限公司,曾經為著名歌手如羅文、陳百強、王菲等推出唱片。
清乾隆(1736–1795年) 掐絲琺瑯、畫琺瑯、金胎 © 故宮博物院
明代琺瑯器主要採用銅胎掐絲琺瑯工藝,以銅絲掐出圖案並焊接在胎體上,然後填彩燒製。康熙時期,皇帝對歐洲傳入的畫琺瑯器十分青睞,經多年試驗後成功研發在胎體上直接畫出設計的技術。乾隆時期,琺瑯器的製作大膽創新,一件器物可以同時採用掐絲琺瑯與畫琺瑯兩種工藝。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確保您在我們網站上獲得最佳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