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修明武备──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军事文物

地图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九龙西九文化区博物馆道8号


星期一、三、四、日
上午10时至下午6时
星期五、六及公众假期
上午10时至下午8时 | 星期二(公众假期除外)、农历年初一及年初二休馆
无障碍网页金奖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版权所有

重要通知
x

主页 展览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修明武备──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军事文物

展厅 4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修明武备──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军事文物
展厅 4

清朝(1644–1911 年)是满族统治的政权,其武力基础建立於严谨的军事组织丶卓越的军事技术和独特的尚武精神之上。紫禁城作为政治军事的中枢,承载了清朝二百馀年的军事记忆,充分反映满族承继尚武祖训、汲取军事技术并加以创新,以及创建礼制的文化取径,是典藏传统军事文化的丰富宝库。展览展出约190 件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军事文物,包括盔、弓箭、刀剑、马具、绘画、织品、图籍和科学仪器等众多类别的丰富文物。

展览分为六个单元,包括:“龙兴八旗”、“刀剑天下”、“骑射与枪炮”、“操阅与军礼”、“以图为史” 和 “防御海疆”,以丰富的文物和多元的视角,呈现清代军事组织丶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增进观众对於清代军事文化的认识。

展览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展览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独家赞助。

 

联合主办:

HKPM Palace Museum

 

独家赞助:

HKJC

 

免责声明: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香港赛马会、其各自关联公司或任何参与汇编此载内容或与汇编此载内容有关的第三方(统称 “马会各方”)皆无就内容是否准确、适时或完整或使用内容所得之结果作任何明示或隐含的保证或声明。任何情况下,马会各方皆不会对任何人或法律实体因此载内容而作出或没有作出的任何行为负上任何法律责任。

《平定云南贵州战图》之〈攻克云南澂江府并克复江那土城〉
醇亲王(1840–1890年)总监,庆宽(1848–1927年)等绘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绢本设色轴
© 故宫博物院

重点展品

正白旗盔甲

正白旗盔甲

清(1644-1911年)
头盔:铁、牛皮、黑漆、铜、金;
护甲:丝、缎、布、丝绵、铜
© 故宫博物院

正白旗盔甲

八旗源于满洲狩猎组织,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时只有四旗,四十三年(1615 年)成为八旗,是清朝的主力军队,以黄、白、红、蓝四色,组合镶边,分为八个分支,其中镶黄、正黄和正白直属于皇帝。八旗兵丁甲胄为牛皮盔和棉甲,兼顾识别、美观、防护和轻便性,为用于仪仗和训练的正式服装。

正白旗盔甲

清(1644-1911年)
头盔:铁、牛皮、黑漆、铜、金;
护甲:丝、缎、布、丝绵、铜
© 故宫博物院

伊斯法罕腰刀

伊斯法罕腰刀

十七至十八世纪
刀身:钢;刀柄及刀鞘:银、金、铜、丝绒
© 故宫博物院

伊斯法罕腰刀

此刀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班禅额尔德尼进京朝觐进献给乾隆帝(1736–1795年在位),后供奉在梵宗楼中。刀柄下方刀身有错金波斯文 “Isfahan”(伊斯法罕),是萨法维王朝名城。

伊斯法罕腰刀

十七至十八世纪
刀身:钢;刀柄及刀鞘:银、金、铜、丝绒
© 故宫博物院

测炮象限仪

测炮象限仪

清(1644–1911年)
铜、金、木、漆
© 故宫博物院

测炮象限仪

十六、十七世纪,欧洲炮术家为了度量火炮仰角,发明了铳规等测量工具。由于使用这些工具测量时,炮手必须靠近炮口,使他们容易暴露于敌火下,因此后来发明了可在炮尾进行测量的火炮仰角仪,测炮象限仪就是其中的一种,还可以同时测量炮身的水平和仰角。比例规是由伽利略(1564–1642 年)于1597 年雇请工匠制造并发卖,应用于估算不同炮种和口径的大炮在使用铅、铁、石等不同材质炮弹时应装填的火药量,后来更演变为代数和几何的简便计算尺。明(1368–1644 年)、清(1644–1911 年)时期,欧洲的弹道学知识传入中国,出于弹道学和数学的兴趣,可能也出于收藏喜好,紫禁城也有相关的科学仪器收藏。

测炮象限仪

清(1644–1911年)
铜、金、木、漆
© 故宫博物院

《平定云南贵州战图》之 〈攻克云南澂江府并克复江那土城〉

《平定云南贵州战图》之 〈攻克云南澂江府并克复江那土城〉

醇亲王(1840–1890年)总监,庆宽(1848–1927年)等绘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绢本设色轴
© 故宫博物院

《平定云南贵州战图》之 〈攻克云南澂江府并克复江那土城〉

光绪十一年(1885 年),醇亲王受命出任总监,着手组织绘制平定太平天国、捻军和回变等战争的战图。次年,慈禧太后(1835–1908 年)命令交神机营,由庆宽等开馆绘办,要求战图须悉心博访当年战阵形状、山川地势,详绎先朝谕旨,褒嘉在事出力武功,追摹点缀,绘成卷轴,以垂久远,图内谕旨则由寿廷书写。咸丰(1851–1861 年)、同治(1862–1874 年)年间,各地回民发动抗清起义,其中云贵地区的起义更持续十余年,绘有战图12 幅。

图中中央主体是澂江府城。图中描绘清军在船上架砲轰击澂江府城内敌军,图左、右两方则是清军挖掘地道攻城。

《平定云南贵州战图》之 〈攻克云南澂江府并克复江那土城〉

醇亲王(1840–1890年)总监,庆宽(1848–1927年)等绘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绢本设色轴
© 故宫博物院

《渤海阅师图》之〈庙岛蜃市〉

《渤海阅师图》之〈庙岛蜃市〉

庆宽(1848–1927年)等绘
清光绪(1875–1908年)
绢本设色册页
© 故宫博物院

《渤海阅师图》之〈庙岛蜃市〉

光绪十二年(1886 年)四月,醇亲王奉慈禧太后懿旨巡阅北洋水陆各军,从天津出海,前往旅顺、威海、烟台等地视察海防设施与海军舰队,是清王朝最高规格的海上军事校阅。过程中他赋诗为记,并命摄影师梁时泰和来歆克参与摄影。后诗作集为《航海吟草》,照片辑为《王大臣官弁亲兵照像》,又命画师庆宽(1848–1927年)绘制《巡阅北洋海防图》及《渤海阅师图》,随行官员周馥(1837–1921年)编成《醇亲王巡阅北洋海防日记》。这些图文史料,使今日得以窥见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前的面貌。《渤海阅师图》是记录这次校阅最重要的官方绘画,结合了西方照相术、工程图和舆图的技法,呈现出此次海军校阅的精彩历程。

此图描绘从旅顺出发,前往威海卫,船行四十余里至庙岛时,看见海市蜃楼。「楼台隐见,林树扶疏,树外若有数僧翘首立迎」。醇亲王命令随员庆宽和金如鑑照绘二十幅。

《渤海阅师图》之〈庙岛蜃市〉

庆宽(1848–1927年)等绘
清光绪(1875–1908年)
绢本设色册页
© 故宫博物院

成为 “香港故宫之友”

全年不限次数参观各个专题展览

立即加入

紧贴最新动向

  • 紧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最新活动和其他资讯
  • 即时收取最感兴趣的内容
回到顶部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地图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九龙西九文化区博物馆道8号


星期一、三、四、日
上午10时至下午6时
星期五、六及公众假期
上午10时至下午8时 | 星期二(公众假期除外)、农历年初一及年初二休馆